靡靡之音
我的“80后”同事说他们这一代是听着小虎队的歌声长大的,那么我们这些“60后”应该是听着邓丽君的歌声长大的。
不过我是一个例外。
我之所以是一个例外,是因为我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那时候,颇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报纸把邓丽君的歌曲一律斥为“靡靡之音”,一个“时刻准备着”的少先队员怎么可能喜欢听“靡靡之音”呢?
现在看来,那些喜欢为人指点迷津的报纸的编辑们显然对未来缺乏预见性,他们绝对不会想到在邓丽君歌曲如暗潮涌动于中国大地之后30年,现在中国大地上的流行歌曲无论是歌词内容、音乐风格还是演唱技法,都比邓丽君的歌曲更加“靡靡”!相比之下,邓丽君的歌曲基本可以算是阳春白雪之类的严肃高雅音乐了!
第一次被邓丽君歌曲打动是在读高二的时候,一个青春萌动的共产主义青年团员有一天突然在广播里听到一首意境悠远柔美异常的歌曲,它取材于两千多年前的一首古老的诗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那个年龄的男孩子的梦中情人几乎都一个模样:在一条清澈的小溪流旁边,袅娜地站立着一个有着秀美的脸庞和幽怨的眼神的姑娘,她那黑而直的长发随着雪白的裙幅一起飘荡,撩动着少年那颗怜香惜玉的心。然后,她在晨雾中渐渐隐去,可望而不可即……
这就是邓丽君的歌声和那古老的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若再闻声而无动于衷,那就不是人是怪物了!
现在想想,其实今天看来很普通的邓丽君的歌曲何以能在70年代末期打动那么多普通中国人的心呢?也许只有我们这些经历过十年动乱的人才明白——如果你听了十年杀气腾腾的被称之为“音乐”的噪音,整日浸染在“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如同撒泼吵架一般的“歌曲”中,突然听到邓丽君轻声细语地给你讲“小城故事”,告诉你“在水一方”有你的梦中情人,她正对你“甜蜜蜜”地微笑,似乎是在暗示“月亮代表我的心”,那时候你就只有一个感觉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样的感觉和在二战战壕里听到《莉丽 马莲》时的德国、苏联、美国、英国士兵的感觉是一样的。
对柔美的人性和宁静平和的生活的渴望是人类的天性,超越时代、种族和国界。
���果这算“靡靡之音”,那就让它风靡下去,它可以让疯狂归于平静,冷酷化为温馨。
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