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是无情也动人(5)
薛宝钗印象(5):学识博、才艺高
薛宝钗是一个学识博、才艺高的女孩子。她在戏曲、宗教、绘画、药理、诗词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一、宝钗谈戏。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贾府唱戏,为宝钗15岁生日庆贺。贾母命宝钗点戏,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这戏热闹,贾母爱看。宝玉却觉得不好。宝钗说宝玉:“你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说自己怕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这一出热闹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宝玉便央宝钗念来听听。宝钗便念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宝钗不仅知道这出戏热闹老人家喜欢看,还可以脱口而出举例说明戏的词藻精妙,韵律铿锵顿挫,其义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真可谓知戏、懂戏,是戏曲欣赏的行家。
二、宝钗谈禅。第22回中,宝玉受了湘云和黛玉的夹板气,心情郁闷写了一个偈,流露自己想要超脱的念头。参禅在当时是消极弃世的表现,人一旦参悟了就一了百了、六亲不认,所以从袭人到黛玉大家都不赞同宝玉参禅。黛玉看了宝玉的偈,就和他打禅语,问得宝玉无言以对,她便笑宝玉悟不透还参什么禅呢?她以毒攻毒,来打消宝玉参禅的念头。宝钗于是讲了一个南宗六祖惠能的关于偈和悟的故事。借此评宝玉并未真悟。一个偶然的事情,引出宝钗讲了一个关于谈禅的故事,故事中人物、地点、经过、内容、结果交待得清楚明白,可谓信手拈来。宝钗不仅博古通今,遇事还能旁征博引。
三、宝钗谈画。第42回中,惜春受贾母之命画大观园,宝钗对画画也有一番高见,她说:惜春要画这园子,一定要突破自己的认识才行,园子虽然就是一幅画,但照葫芦画瓢一定不讨好。她提出三个要求:一、要看纸张来取舍。“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二、要划界来布局。不要“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倒竖过来,阶矶也离了缝,甚至于桌子挤到墙里去,花盆放在帘子上来,”没有规则和层次,成了“笑话”。第三,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衣折裙带,手指足步,最是要紧,要仔细画。宝钗想得真是周全,从全局到细节都考虑到了。
宝钗还为惜人画园子列了一个材料清单:列出12种笔共114支、粉墨13种,有论两的,也有论贴的。还有布料的处理,颜料的处理、收藏的用品和工具等等,足有一百多样。众人不解画画要生姜和酱做什么,宝钗笑道:那粗色碟子保不住不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酱预先抹在底子上烤过了,一经了火是要炸的。连这些末节上的事情她也清楚,实在是个有心人,太有经验了!
四、宝钗谈药。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宝钗来看望代黛玉时,还和黛玉谈起了药理。宝钗说:“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她还和周瑞家的谈过冷香丸,在宝玉挨打后拿来药教袭人如何使用。可见,她对药理、食补也有研究。
五、宝钗论诗、作诗。第37回“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史湘云和薛宝钗晚上在蘅芜苑里为诗社活动命题,宝钗关于作诗自有一番高论。关于限韵,她说:诗题不要过于新巧。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难得好诗,终是小家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立意清新,自然措词不俗。意思是不要为追求题新、韵险、刻意谋新而作不出好诗。她还说:我最不喜限韵的,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她的见解与“不以词害意”的文学理论不谋而合,体现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顺呼自然之理来立意的理念。
关于命题,宝钗更是独到。湘云提议作菊花诗,他们知前人作了大量菊花诗,担心落俗套。宝钗想了一想,说道: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来拟题目。都用两个字:一个虚字,一个实字,实字便用‘菊’字,虚字就不限制。这样须知既是咏菊,又是赋事,还不落套。赋景咏物两兼,又新鲜,又大方。宝钗所定的这个命题原则,跳出了前人咏菊花常以菊花为主体的旧套,把人作为主体,可谓别出心裁。题目还具有开放性,给诗社会员们创新能力的施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湘云接着问:用什么虚字好呢?你先想一个我听听。宝钗想了一想,笑道:“《菊梦》就好。”在宝钗的启发下,她们一气拟了十二个诗题来。看到这十二个别致的诗题,宝钗又将题目编次序,把诗人置身于菊的意境中,赋予诗题以真切的情感内涵。宝钗道:“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词章,不可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如解语,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
宝钗不愧是个命题专家,菊花旧物,愣让她拟出这么多新奇别致,不落俗套的新题来,还把这些诗题排序,串成一连贯的与菊花有关的三秋妙景妙事。难怪诗社会员们看题后一个个诗兴大发,佳作佳句喷薄而出,实在是得益于命题者的匠心独运。
宝钗不仅会命题,还会评诗。第64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呤”,黛玉以五位美女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为题写了五首诗。宝钗看后说道: “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宝钗这段话有这么几层意思:1、林妹妹的诗题是旧题。(前题)2、做诗不论什么题目,立意要新,不同于古人。如果人云亦云,就算词句好,也是二流的诗。(论点)3、写昭君的诗很多,大多是同一样的立意,只有王荆公、永叔两人的诗有点新意。(论据)4、今天林妹妹这五首诗虽然是旧题,还算得上意新,别开生面了。(结论)宝钗的评论,有条有理、有理的据,实在是高明。
宝钗不仅会评诗,更会写诗。宝钗的诗都是在集体活动中写的,她不象黛玉经常写诗抒发情怀,她作的都是命题诗,独只有咏螃蟹那首是即兴的,她的诗都得到很高的评价。我最欣赏她的“螃蟹咏”和“柳絮词”,可巧的是她的这两件作品问世的情形非常相似,都是她一边写别人一边欣赏、一边评论。第38回“薛蘅芜讽和螃蟹咏”,说宝玉在菊花诗上落了后,就即兴咏了螃蟹,还口出狂言:“ 我已吟成,谁还敢作呢?” 黛玉笑象宝玉这样的诗要一百首也有,于是也不思索,提起笔来一挥,写了一首,宝玉看后她就烧了,显然她是仿宝玉的诗写的,自己都不满意。宝钗也即兴来一首。大家看时,写道是: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看到这里,众人叫绝.宝玉道:写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又看底下道: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小题目寓大意真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食螃蟹这是一个多么不入诗的小题目,宝钗却借物喻人,骂得如此痛快淋漓。
第70回咏柳絮,众姐妹都由纷飞的柳絮联想到离散、伤春。湘云的《如梦令》从占春一转而为惜春、留春,而且情绪上是那样地无可奈何。探春和宝玉联手作的《南柯子》虽然表面上讲什么去休惜,来自知,随缘而化,但亦有踪迹难寻遗憾。黛玉《唐多令》更是悲苦的哀号。宝琴的《西江月》也表达出对萧索前景的惆怅和叹息。宝钗认为大家的词过于丧败,说: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她谦虚地说自己诌了一首,众人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宝钗不只是一个高明的评论家,还是一个才情颇高的诗人、词人。
这是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子的学识和才情,真让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