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以有为也
——记我语文老师阮银甫先生(3)
“将以有为也”是《指南录后序》中的一句话,文天祥用它来勉励自己要忍辱负重,以期再找机会报效国家。当年,我两次高考名落孙山,阮校长总是对我充满期望,让我感受到自己“将以有为也”,从而不断努力。
我读高中时,正逢我们县基础教育改制,市重点中学改为高中三年学制,我所在的镇一中是普通中学,高中是两年制,也就是说,我们读了两年高中后,将与在市重点中学读三年高中的学生一起参加高考。那时,高考是每年的七月的七、八、九日,在每年四月底五月初全省有一次预考,通过了预考才能取得高考许可证。预考的名额是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配置的,重点中学的名额多,普通中学的名额少。所以,我上高二后,对陆续来我们班插班的复读生相当憎恨,他们多来一个,我预考上线的希望就渺茫一分。因为家境贫寒,我能上两年高中已是万幸,如果我连高考的资格都没有取得,凭我当时的家庭条件,是万万没有复读的希望,而我是那么爱读书。
1984年预考后在学校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心里特别不踏实,唯恐离开学校后将一去不复返,与校园生活“渠会永无缘”。同学们都集中到学校饭堂里看电视,我也在人群中,但根本不知道电视里在放什么。我的口袋里揣着十个塑料书签,是用自己节省的一块钱买的。书签上有红丝带,上面画有古人和山水,还写有古诗,有一股书香气。我想找机会把这袋书签送给阮校长,来表达自己对他教育教学的感激之情。我想,如果我没有机会再读书了,对阮校长的课堂的回忆将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
可是,我不知道到哪里找阮校长,也不知道该怎样把书签送出去。正当我暗自发愁时,阮校长提着水桶来饭堂打水,他打满水后没有立即就走,而是站到我身边看一会儿电视,好象还和我讲了几句无关紧要的话。我惴惴不安地把书签掏出来递给了他,他接过书签说了声谢谢,又看了一会儿电视后离开了。我这才回到宿舍偷偷地哭了起来,我觉得自己可能再也不能回到学校了,再也不能聆听阮校长讲课了。
五月七号,我还没有得到预考录取的通知。下午,我和母亲去邻村的、我们班的一个复读生家里问情况,他已经得到回校的通知,我没有得到通知说明我落选了。我失魂落魄地回到家,倒在床上无声地痛哭,感到命运是那么让人无奈,人生是如此悲惨无助。
那天晚上我没有吃晚饭,甚至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没有希望。当各家各户都息灯睡觉了之后,我还在床上辗转反侧,心里一片茫然。这时,有人敲我家的门,她说建华学校的老师送通知来了,在她家里坐。我听出那是我们学校一个地理老师的姐姐。我和母亲赶忙起床去那人的家,只见我们学校一位副校长和一位地理老师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喝水。那位副校长说,阮校长要他们连夜来通知我,告诉我预考我上线了,还给了我一封阮校长的亲笔信。这封改变我命运的信我至今保存着,全文如下:
徐建华同学:
我刚从教育局回来,得到正式消息,你已被预选上线。下午所传你未上线的消息是错的。望你明天上午带行李书籍来校准备上课。
问全家好!
(余学良也已上线,你可通知他明天到校)
即此。
阮银甫
1984、5、7
我从那两位送信的老师那里得知,阮校长信中所说的“刚”是晚上九点半,他在教育局从早到晚一直等着,为学校多争取到五个预考名额,我就在这五个幸运儿中排名第二!他责成一位副校长和一位知道我家住址的地理老师(这两位老师都没有教过我)星夜兼程,步行十几里路把这个消息连夜送到我的家!回到家里我通宵未眠,我是“漫卷诗书喜欲狂”:老师真是一个神仙、一个大救星啊!难道他知道能参加高考对我人生的意义?难道他知道连夜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是对我心灵的解救?难道他知道我得到没有录取的消息时所受的沉重打击?
其实,按照我当时的基础,还有偏科的现状(英语奇差),老师们都清楚,我参加高考是没有希望的。但阮校长作为一校之长,毅然放弃学校的升学率,而给我们几个初出茅庐的学子以高考历练的机会,他相信并期待他的学生们“将以有为也”,这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的大仁大爱!
经过两个月的强化学习,虽然高考我毫不意外地落榜了,但参加高考,不仅为我复读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更为我复读取得家人的支持创造了有说服力的条件。没有阮校长的关怀,我的命运真是不敢想象!
1984年秋,我凭着两年高中能参加高考,高考成绩还不算太差的条件,顺利地找到麻城八中复读。那里的领导看我的分数之后,对我非常热情,还许诺减免我部分学费,这使我非常感激。其时,阮校长调到黄冈地委党校当历史教授,去干他的本行(他是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的)。
麻城八中的多数老师教学和应考能力,至今想起还不敢恭维,尤其有两位老师,几乎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上课一支接一支抽烟,靠吹牛皮来消磨时间,实在是误人青春、误人子弟!虽然我学习非常努力,但1985年高考还是几步之差名落孙山。那年,我爱人考取军校,他来信叫我一定要到市一中去复读,要不惜代价。他作为过来人,知道市一中和八中的差别,唯恐我贪图免复读费而再次误入歧途。
1985年秋,我向亲朋好友东筹西借,花了九十元的复读费进了市一中复读。一天,我收到黄冈林业学校一个叫袁宏良的同学的信,说他是从麻城八中考取的,他告诉我阮校长去给他们上党史课,还问起我,并告诉我阮校长的通信地址。第二次高考落榜,让我成了惊弓之鸟,连给老师写封信的勇气都没有。次年春天,我在《湖北日报》上看到一篇阮校长的文章,标题是《此山潜宝物 前进莫踌躇》,是为纪念董必武而作。看到老师的文字和名字,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我再也不能自己,找出那位不认识的好心的袁同学的信,找到老师的地址,第一次鼓起勇气给老师写了一封信。
很快就收到老师的回信。在信中,他给了我真挚的问候,热情洋溢的鼓励,语重心长的提醒。高考前夕,他又给我寄来一张名信片,画面是一头拓荒牛,老师用我熟悉的笔迹写着“此山潜宝物,前进莫踌躇!”他用董必武的诗句来勉励我。(这封信和明信片我至今保存着)
这就是我的老师!一个地委党校的知名教授,却一直牵挂着他教过的一个农村的贫寒学生的命运,在这个学生求学的关键时刻,及时地给予宝贵的关怀和支持。让迷茫中的学子相信自己“将以有为也”,让这个学生几十年来不断地鞭策自己,不敢辜负老师的期望,努力学习和工作,时刻准备着“将以有为也”。
附:阮校长当年给我的信
建华:
收到你字迹工整、语言流畅的来信,心中油然涌起一股喜悦之情。放下信后,我又读了一遍。
离开镇一中后,一直在打听你的消息。只要是原镇一中的学生,我便向他们询问你的近况。去冬到地区林业学校上党史课,一个我不认识的学生告诉我,徐建华曾说我是她最好的老师。短短一句话又勾起我对昔日勤奋用功的学生的思念。我忙向他打听你的情况,并嘱他将我的地址告诉你,抽空给我写信。我想,你说的那位不认识的好心同学大概是他吧。
你说初次写信,长篇累牍,怕耗费了我的精力,其实与你说的相反,我不嫌长只嫌短呢。你的来信又把我带回到了那些难忘的日子。我仿佛又在讲台上蹩脚地分析课文,仿佛又在灯一满意地读着你用心血写出的一篇篇作文,仿佛又看到你写给初一那些送给你材料纸的小妹妹的信,仿佛又回到那个考试结束的晚上,同学们正围着电视机看节目,这时你递给我一袋书签,一个学生对一个并不称职的教师的心意。
这一年多来,你没有在暂时的失利面前低头,而是一如既往地执着奋斗,这是最令我欣慰的。“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古语几乎人人会说,但真正能体会其中甘苦者并非人人也。你过去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这在你以后的生活中会得到印证的。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扎扎实实不动摇、不分心;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从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中吸取经验教训,发扬优点,克服弱点,持之以恒,必有胜利的一天。你是有潜力可挖的,只是过去基础还欠厚实,还需要有一定的“磨”劲,功夫一到,水到渠成,成功是有望的。去年考入中南财经大学的王桂英和考入湖北师范学院的徐月英,就是在几经艰苦奋斗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抱负的。真正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我认为,考试时能否正常发挥水平是能否考出好成绩的关键。你在进考场时,应该横下一条心,除考试外什么都不想,而且相信自己久经磨练,定能取胜在疆场!同时在答完题后又能以旁观者的姿态冷静地“挑剔”毛病,堵塞漏洞,不要“才子”作风。如此做来,是一定能考好的。千万不要在遇到难题时不从多方面设想如何攻克难关,而是想起了慈母恩师,那是最傻的事情。千万不要大笔一挥,答完了事。你过去有粗心的毛病,我是记得的。锐气要有,谨慎不可无。
好,就写这些,下次再谈。
祝
思想愉快。
阮银甫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九草于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