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都是人间惆怅客

编辑 :王兆华来源 :宣传组发布时间 :2014年03月07日

——关于纳兰性德、贾宝玉和曹雪芹的猜想与推断

                                 

   

    不知为何,最近居然迷上了一部清代的词集《饮水词》,而且竟然喜爱到手无释卷的地步。也许是爱屋及乌所致,其作者纳兰性德也备受我关注。

        纳兰性德,又叫纳兰容若,也许只有这个优雅的名字,才配得上这位浊世佳公子。纳兰容若文武双全,家世显赫,父为朝廷权臣纳兰明珠,自己又是康熙皇帝身边的近臣,然而他的流芳百世,不是因为有何丰功伟业,不是因为权倾朝野的父亲,也不是因为千古一帝,而是因为他是“满清第一词人”。

“我是人间惆怅客”就是纳兰性德词作《浣溪沙》中的一句,整首词为: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此词通篇都笼罩着浓浓的哀伤。据说纳兰明珠,也就是纳兰性德的父亲被罢相以后,在家读起儿子的《饮水词》,当读到这首《浣溪沙》时,禁不住老泪纵横,他哀叹:“这孩子什么都有了啊,怎么还会这么不快乐?”

                                   

   

    可见这世上,有时最了解孩子的人是父母,而有时候,最不了解孩子的人,也是父母。纳兰明珠明显属于后者。我由此不禁想起《红楼梦》中的父亲贾政,他何尝了解过他儿子贾宝玉一丁半点。所以同时父亲,明珠和贾政何其相似,而纳兰性德和贾宝玉更是一模一样,因为从他俩的个人出身和情感经历来看,简直是毫无二致,所以我说:他俩“都是人间惆怅客”。

        其实,我的这一观点应该可以被相当多的人所认同,因为有足够的证据予以证明,仅举一例:当年《红楼梦》于清乾隆年间问世刊印之时,很多人就觉得它与词人纳兰性德肯定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最早发现这层关系的人,正是风流潇洒的乾隆爷。

        事情的经过据说是这样的:宠臣和珅为了哄晚年的乾隆帝高兴,呈现了一部《红楼梦》给他看,果然,乾隆爷一口气读完了《红楼梦》,不过读完之后,他竟甩下了这么一句话:“这写的不就是明珠他们家的事儿嘛!”

        纳兰明珠是康熙朝的曾经权倾朝野的大臣,纳兰性德也曾经担任过康熙帝的一等带刀侍卫,而且纳兰性德聪明过人,才高八斗,词作又那么受世人喜爱,所以作为康熙的孙子乾隆,他对于明珠的家事及其纳兰性德的一切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何况乾隆帝向来喜欢附庸风雅,诗词歌赋无所不精,纳兰的词作估计他也读过不少,你看,乾隆一生留下上万首诗词作品,而且到处留下墨迹,可以说是潇洒风流,风月无边的“大情种”一枚,因此,他的某一些作风堪比纳兰性德。

        但是乾隆毕竟是皇帝,所以他不可能和纳兰性德一样是“人间惆怅客”,不过,乾隆不是“惆怅客”,并不等于他没发现《红楼梦》一书中主人公贾宝玉与纳兰都是人间惆怅客。

        乾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呢?先来看纳兰的一首叫做《采桑子》的词作,在这首词中,纳兰性德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富贵”身份的蔑视,他说他“不是人间富贵花”。全词为: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红楼梦》一书中谁出身富贵豪门?谁时时厌倦想出世离开?那不就是贾宝玉!何况,贾宝玉的确不是“人间”富贵花,他是“天上”的神瑛侍者,是在天上挂了号然后来人世间感受一番荣华富贵的。这不正是纳兰性德的由衷表白吗?可见,纳兰的出身富贵而不快乐,身世显赫而充满惆怅,他真真“不是人间富贵花”!

        不过,《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曾经是“人间富贵花”,他的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颙与曹頫都当过江宁织造,可谓位高权重;曹寅的母亲孙氏曾经当过康熙的保母。此“保母”非彼“保姆”,“保母”其实是皇子的总教习,是康熙帝小时候的“不是母亲却胜过母亲”的亲人,感情是非同一般的。而年龄与康熙差不多的曹寅因此也得以成为康熙的伴读,可以说是康熙的发小。康熙亲政后,曹寅荣升为一等贴身侍卫,成家后到金陵与父亲曹玺一起署理江宁织造一职,江宁织造除负责督造宫廷内务府所有的衣物被料外,同时还兼有暗中监视江南文人的风吹草动之职,有单线密报之权。可见康熙对他的保母一家,同时又是自己发小的曹寅是何等信任。

        曹寅在担任江宁织造期间,康熙帝六下江南游历,四次由曹寅接驾,并且四次都住到江宁织造府中,可见他俩的情分。有一次康熙见到了业已年迈的曹寅母亲,自己的保母孙氏,康熙竟拥抱着孙氏,并抚摸着孙氏的后背含笑说:“这是我家老人也!”感情��挚可见一斑。后来康熙还亲笔写下“萱瑞堂”横匾挂在江宁织造府。得到皇帝如此大的恩赐,曹家可说是“盛极一时”,大有“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势。

        在康熙的六次南巡当中,于康熙二十三年那一次为首次。那一次南巡,康熙来到曹寅的江宁织造府里,亲临祭奠了那年七月死在任上的曹寅父亲曹玺,并抚慰曹家。曹寅身为曹家长子,正在主持治丧事宜,应该接待过康熙。

        而此次曹寅所接待的人当中,应该就有纳兰性德,因为纳兰性德当时作为御前一等侍卫,自然要随驾护航,因此曹寅与纳兰性德算是第一次在江南的金陵相交集。

        不过你们如果认为此次是曹寅和纳兰性德第一次相见,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他们打小就认识,曹寅只比纳兰小四岁,算是同龄人,他们小时候都一起陪过太子读书——做康熙的伴读;长大后又在同一个部门工作过——都当过康熙的御前侍卫,是同事的关系。而且他们还是要好的文友,经常在一起诗词唱和,关系十分密切。就是在这一次的金陵相见,纳兰性德还专门为曹寅写了一首《满江红》词,盛赞曹家显赫辉煌的家世和壮观华贵的府邸景致。

        就是因为他们彼此熟悉,所以他们惺惺相惜,曹寅对纳兰的诗词相当喜爱,对纳兰的种种情况应该十分了解。所以曹寅曾写过一首诗来盛赞纳兰当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诗是这样写的: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布施廓落任安在,说向名场此一时。

        《饮水词》是纳兰词集的名称。有意思的是,曹寅在诗中用了一句反问句:纳兰心事几曾知?意思就是你们人人爱看纳兰的《饮水词》,你们可都全知道纳兰的心事?我可是全都知晓!由此可见纳兰与曹寅的彼此熟悉程度是多么的深。

        我在上面不厌其烦地说到纳兰性德与曹寅关系的密切,曹家对纳兰性德的了解熟悉,并非只是我的随便之举,而是能给我的主题论证提供非常大的帮助。各位客官且看且想:曹寅的孙子是谁?曹雪芹。曹雪芹写过什么著作?《红楼梦》。所以我的观点是:纳兰性德与《红楼梦》大有关系。

        推论一:因为纳兰性德对于曹寅来说相当熟,加上民间对纳兰的才华又那么推崇,所以曹寅肯定在家里或在儿孙面前经常提及纳兰性德的林林总总,这肯定对年幼的曹雪芹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即使父辈们不是频频提起他,而就纳兰性德在诗词上所取得的造诣,无形当中为成年后的曹雪芹立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因此,当曹雪芹在构思并先后花十年时间着手写《红楼梦》之时,纳兰性德在曹雪芹脑海里俨然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曹家的繁盛虽然并非纳兰明珠家的繁华,但曹雪芹在刻画贾宝玉这一人物之时,纳兰性德必定是他的一个参照物,要不然,纳兰和贾宝玉的性格不会那么的相像:因为他们都感叹自己是人间的惆怅客,都“不是人间的富贵花”。

        推论二:我估计曹雪芹一开始肯定是想过就依照纳兰性德为原型来描写贾宝玉的,可能是越写下去越觉得这样原原本本去恢复一个真实的人有悖于文学创作的本质,加上康雍乾时期文字狱的兴盛,使得曹雪芹觉得如实写一个人会让读者“对号入座”,从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他便来一个彻底的颠覆,纳兰性德明明是“清代第一才士”,但在《红楼梦》里,贾宝玉被刻画成一个“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富家公子。这明显是曹雪芹的“障眼法”,因为在《红楼梦》一书中,贾宝玉在诗词歌赋上才智是相当高的,要不然也写不出那一篇令人惊奇的《芙蓉女儿诔》。可是有意思的是,每次贾宝玉跟姐姐妹妹一比赛作诗,他总是落在最后一名。其实贾宝玉这一习性,纳兰性德身上也有,每次纳兰与朋友在他家的渌水亭唱和作诗,纳兰最关心的是他的好朋友顾贞观的诗是否得第一,他自己的得第几毫无计较。真像贾宝玉在呵护着林妹妹,好不令人宛然一笑。这难道是巧合吗?依我看是曹雪芹在故意,说不定曹雪芹在写到这些情节时,还露出狡诘的一笑呢!

所以请大家千万不要怀疑乾隆爷抛出那句“这写的不就是明珠他们家的事儿嘛!”是不经斟酌的武断,乾隆爷是什么人?乡野村夫吗?不是!人家也是才高八斗的文人墨客,曹雪芹的“伎俩”可是被他看得清清楚楚的,何况他作为一个当朝皇帝,他对于纳兰明珠家,对于纳兰性德,还有曹雪芹家族又是那样的了解和熟悉,难道那句话只是那么随便说说吗?这也太失去作为帝王的尊严了吧!

                                 

 

        因此你只要充分了解纳兰性德的人生坎坷和他的情感经历,并从他的词作中解读了他的心事,那么你就会发现纳兰性德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那样的相似,因为他们都是人间惆怅客,都“不是人间富贵花”,都“自是天上痴情种”。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卷首语,其中一句“谁解其中味?”简直与他的祖父曹寅诗中的“纳兰心事几曾知?”如出一辙。依我看,这也不是无意中的巧合,而是在冥冥当中蕴含的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所以,我得出结论:纳兰性德和贾宝玉,当然还有创作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的曹雪芹,他们“都是人间惆怅客”!